正念療法的中西文獻回顧 – 10

五、 在密集的正念冥想靜修之後,參與者的確看起來都比冥想前快樂。

一般對於正念效果的評估,大多採用量表,透過自行評分的方式自我報告正念練習前後是否有幫助。而根據一項由外在觀察者來評分的研究,也確實發現在密集的正念冥想靜修之後,參與冥想的人的確看起來都比冥想前快樂(Yowon, Johan & Henk, 2012)。

這是一項在荷蘭進行的研究,被研究者共13個人,其中12人都是初學冥想者,另外一人則在之前曾參加過冥想靜修。參與者進行9天密集的冥想靜修,時間是每天從早上6:30到晚上22:00。參加冥想者和控制組在冥想靜修前後都會被錄製影片。

觀察者則是80名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選修心理學的學生,他們被告知參加這項研究可以額外多算一個學分或拿到5元英鎊的支票,也被告知這項研究是關於情緒和面部表情。這些學生和被研究者彼此都沒見過面。

研究是採用結構式的行為觀察當成快樂的評估。為了觀察被研究者的行為,他們都是個別分開被錄影,每人大概7分鐘,根據以下的內容,自我介紹(0~1-2分鐘)、描述前一年的生活和自己的嗜好(2~4.5分鐘)、描述目前天氣的狀況和當天的活動(4.5~7分鐘)。

研究者指出,自我報告的快樂評分方式,可能會因受測者對快樂的定義不同而影響。在正念冥想之後,人們對於快樂的看法的確可能發展出不同觀點,如更有意義的幸福感,而不只是主觀幸福感。但對於透過面部表情來評分快樂與否的方法,並不會受到個人價值觀的影響。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