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正念療法從1980年代開始漸漸蔚為風潮,在此期間,舞蹈治療也在美國展開第二波的興盛期。而延伸自敘事治療與身體心理治療的身體敘事治療則於2006年在台灣被提出。
由於正念療法與身體敘事治療有許多相似之處,本報告欲將此兩種療法進行比較分析,並嘗試結合以能系統化的運用。
正念(Mindfulness),被歸類在第三波認知行為療法,正念是一種轉注於當下,全然開放的自我覺察,不需要帶有自我批判的心態,改以好奇心和接納,迎接內心和腦海的每個念頭,也就是強調正視當下和覺察。正念療法是由美國麻薩諸塞大學的榮譽教授卡巴金博士(Dr. Jon Kabat-Zinn)所提出的心理治療方法。他於1979年,於麻州大學醫學院創設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數以千計的研究證實MBSR正念療法對於焦慮症、思覺失調症、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睡眠障礙、過動與注意力缺失、重大創傷後症候群、慢性疼痛、癌症,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作用。三十多年來,正念減壓內科醫學、精神醫學、心理學等領域發展,蔚為風潮。
在卡巴金博士創設正念減壓療法之後,有三位學者Segal、Williams 與 Teasdale 依此發展出正念認知治療(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在臨床上的運用發現可以減少憂鬱症狀復發,及降低共病焦慮的情形,且MBCT的標準流程為8週,相較於單元個別性的認知治療,在醫療時間與金錢方面非常符合成本效益,也沒有藥物的療效問題跟副作用考慮。
台灣為推動正念練習的研究與應用,2013年由曾經接受卡巴金博士正念減壓身心醫學訓練的台灣人士籌組「台灣正念發展協會」。另外,也有一群正念的實踐者組成「華人正念減壓中心」。
根據主管全國衛生行政與社會福祉事務的衛生福利統計處的資料,105年全台精神科的總就診人數為250萬人以上,超過全國總人口的10%,就診的人包括有精神壓力、情緒障礙症、思覺失調和妄想症等。
為了解實施正念對精神疾患的實際助益,本報告針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回顧。文獻顯示,在心理健康方面,正念對臨床病人如思覺失調症患者、憂鬱症、強迫症、雙相情緒障礙症、癌症病人等都有好處。而對有憂鬱傾向或曾經驗憂鬱情緒的人、失戀者或一般人的心理健康也都有效益。這些助益包括顯著地協助減少憂鬱,同時增加生活的滿意度、復原力、健康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
正念相關文獻的其他發現還包括以下幾點:
正念除了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善心理的功能之外,也可以改善道德推論和決策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加強正念,就可以滿足個人基本心理需求,而不需靠著依賴他人得到的支持來滿足。
在增進幸福感的過程中,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比正念是更強的預測指標。
和諧式熱情(Harmonious Passion)會導致正念,而強迫式熱情(Obsessive Passion)則會阻礙正念的能力。
在密集的正念冥想靜修之後,參與者的確看起來都比冥想前快樂。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