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療法的中西文獻回顧 – 2

第一節 正念對各種不同疾患及一般人在心理健康的助益

一、 思覺失調症患者

根據 Anreasen 在 1982 年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負性症狀進行調查後,主要可以歸納出五類症狀表現,包括:情感平板(affective flattening)、貧語(alogia)、無動機(avolition)、喜樂不能(anhedonia)、社交退縮(affective impairment)。這些負性症狀的本質,基本上是因為無法有效調節情緒、缺乏足夠的自我覺察能力,以及欠缺人際互動的能力。

國外一項針對1452 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負性症狀表現的調查,發現有 57.6%思覺失調症患者至少有一種以上的負性症狀表現,其中以社交退縮為最常見的表現(45.8%)。由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負性症狀,讓他們的認知功能和生活適應能力都受到影響。因此,幫助思覺失調症患者增加對自己感受的覺知、鍛鍊他們自我覺察能力、進而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交流、增強他們的認知功能和生活適應的能力,並且協助他們重返社區和建立個人生活平衡就更顯重要。

國內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完成8周正念認知課程的19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不論是在課程進行或在三個月的追蹤期間,他們在負性症狀方面都有顯著改變(李昆樺、江信男,2018)。這項研究是以隨機臨床試驗研究設計(Randomly Clinical Trial),招募慢性思覺失調症的住院患者為被研究者,並將他們隨機分派到正念組和常規治療組,在治療前、治療結束後和治療後三個月進行憂鬱、正念和負性症狀之評估。評估工具包括貝氏憂鬱量表中文版第二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止觀覺察注意量表(Mindfulness Awareness Attention Scale,MAAS,Brown & Bryan, 2003),以及負性症狀評量表 (The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

然而,這個研究卻也發現,在接受正念練習後,正念組參與者的憂鬱分數有上升之趨勢。研究者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參與者在正念練習後因為提高了自我覺察的能力,其實也意味著他們開始經驗到自己長期住院的現況,當開始在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時,內在的憂鬱情緒更有可能被覺察和感受。研究者因此建議,除了正念練習之外,應可以更進一步教導他們職能復健,或是人際互動技巧,以協助他們更能掌握生活的步調和方向,如此一來,或許有可能減低憂鬱的情緒。

~ 待續 ~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