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11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11

臨終的美 喚醒父親,我選擇不再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回答,因為大部分的時間,他會在下一刻遺忘剛才全部的對話。我讓自己回到中心,用全然的「在」陪伴,透過我的雙手與他連結。這樣,也許他會記得我在他頭上、臉上、雙手、雙腳曾經有過的溫柔的觸碰。 對大部分人而言,死亡最恐怖的事不是變成死人,而是臨終過程中遭受痛苦。死亡是無法避免的痛苦,這是自然發生的過程,也是生命的本質,就像是一個原本就談好的條件。也因此,我們會在自己的生命中預留空間、自我調整、成長。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宇宙間還有比自己更強大的力量。... read more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10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10

意義感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來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正向心理是指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不斷地練習改變想法,強化正向力量來迎接挑戰。 塞利格曼博士指出,過去心理學的研究著重在治療心理疾病和改善負向情緒,因為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和酗酒這些問題都已經可以透過測量得知,也可以做精準的描繪。然而,人類現在雖然知道怎麼樣去治療這些疾病,但效果只是讓人們脫離使生命痛苦的狀態,而忽略生命最主要的目的。人們需要的不只是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而已,他還希望每個人可以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生命的意義。... read more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9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9

感恩 人會有感恩的心,是因為自己從別人身上得到一個好的結果。這個好的結果是因為別人做了一些事情,而他做這些事情的方式是,第一,他有實質的付出;第二,對接受的人有價值;第三,對方是有意的付出。因此,感恩也可以說是我們能夠欣賞和品味日常生活事件和經驗的一種習性。 被稱為現代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的馬丁·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E.... read more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8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8

寬恕 美國堪薩斯大學教授湯普森(L. Y. Thompson)和其他學者指出,寬恕是一種釋放,使一個人對於得罪自己的來源不再有負向的情感。得罪自己的來源可能是自己、另一個人,或一種難以掌控的情況。 最典型的寬恕就是原諒一個人,寬恕會和心理創傷的復原同步進行,經歷寬恕的過程,會讓彼此對關係的下一步做出更明智的抉擇。... read more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7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7

家人試著解開他的約束手套,只見他皺著眉頭露出痛苦的表情,仔細一看,原來他的手背關節處不知為何被壓出兩道印痕,皮膚瘀血幾乎破皮。家人流著淚心疼地對他說:「爸,對不起,對不起,讓你一個人待在這裡。」 到了床邊,我選擇先不叫他而在旁看著他,他的左側手腳被約束著,只見他很奮力地想移動右腳,試著用右腳把左腳的束縛解開,也試著想將自己的右腳跨在左腳上。然後又盡全力地想移動右手,但右手顫抖半天也只移動不到幾吋的距離。他想翻身,將右肩抬了又抬,最後還是只能將他的右肩掉放在原來的定點。我流著淚,隨手拿了手機按下錄影鍵。... read more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6

臨終病患生命意義的追尋 – 6

感恩、寬恕與意義感 今年母親節的全家聚會,是父親第一次缺席的日子。當天下午到安養院時,一樓大廳熱熱鬧鬧地在辦母親節活動,父親坐在角落的輪椅上,只見他不安地努力想將自己的臀部抬高。家人和他打招呼,只見他的眼淚從眼角落下。母親在旁試著和他對話,終於聽懂父親說他坐得不舒服,同時母親也聞到似乎有排泄物的味道。... read more